11月7日,202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之“粵港澳大灣區碳達峰及中長期低碳發展戰略”分會在暨南大學舉辦。會議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碳達峰及中長期低碳發展這一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積極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智力支持。本次年會分會由廣東省社科聯主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實驗室”和暨南大學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合承辦。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持續深化綠色低碳發展研究
暨南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實驗室”主任宋獻中在致辭中指出,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重大國家戰略,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方向。他表示,廣東省社科聯牽頭在全國率先創立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為推動多學科交叉研究搭建了全新平臺、賦予了無限可能。他希望以此為契機,各方逐步建立起多層次、寬領域、常態化的合作與交流機制,堅定不移推動產學研相互促進,共同為建設美麗粵港澳大灣區貢獻智慧與力量,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支撐。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張知干在致辭中表示,本次年會分會主題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碳達峰及中長期低碳發展戰略”,這是廣東社科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力助推國際一流灣區建設的實際行動,充分體現了廣大社科專家學者堅持服務大局的政治自覺、經世致用的天下情懷、勇立潮頭的時代風采,意義十分重大。
張知干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它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彰顯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浉郯拇鬄硡^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世界最為關注的區域之一,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標桿性引領意義。期待廣大專家學者和實務工作者胸懷“國之大者”,帶頭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信心、行而不輟、久久為功,持續深化拓展綠色低碳發展戰略研究,奮力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一時代使命中擔當起應該擔當的責任,不斷收獲豐碩研究成果、積極貢獻重大力量。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大灣區應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主旨演講環節,廣東財經大學副校長鄒新月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可以通過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構建灣區碳平衡協調機制、降低人均碳排放強度,建立跨區域綠色財稅、金融合作機制等系列聯動創新舉措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廣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湯萱分析了“雙碳”目標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聯,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可通過低碳技術的普及與共性低碳技術的建立、綠色金融的創新與綠色技術及產品運用、數字技術的運用與數字經濟的助力等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暨南大學環境與氣候研究院教授鄭君瑜認為,我國近年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成效顯著,尤其廣東省一直是大氣污染防治先行先試地區,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更應當乘勢而上,堅定不移開展大氣污染與溫室氣體系統控制,嘗試建立同根同源排放清單,并從科學研究和政策建議的角度提出了協同減排的優化路徑。
在圓桌討論階段,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碳排放權交易與綠色金融”“環境保護與低碳聯動”“低碳發展的實務探討”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在思想碰撞中獲得真知灼見。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